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shè)計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chǎn)品資料
X 關(guān)閉
免費項目管理軟件

當(dāng)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建筑施工OA系統(tǒng) > 免費軟件 > 免費項目管理軟件

北京古觀象臺:守望古都500年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讀者朋友,行走京城之地鐵篇已經(jīng)走完六號線,今起從地鐵二號線的建國門站“始發(fā)”。地鐵二號線的線路非同尋常,它正好將古都古老的十三座城門串聯(lián)在 一起,沿線的歷史建筑、文物古跡眾多,站站都有閃光亮點,堪稱北京人文歷史景觀的黃金線路。作者在二號線上行走,實際上是在沿著當(dāng)年的古城墻探尋,并將按 照順時針方向行進,先是建國門站,后是北京站,再后是崇文門站……

  北京古觀象臺像一位歷史老人,博帶青衿,滿面滄桑,佇立人間五百年。他有怎樣的故事向我們述說,我們有多少疑問像屈原發(fā)出的“天問”。就讓我們親近這位長安街上的“老者”吧,古觀象臺是離地鐵站最近的古跡,建國門站出了西南口右拐不遠(yuǎn)就是。

  

  古臺——司天觀星誰起名?

  “知道古觀象臺嗎?”來之前問了一位北京同學(xué)?!班?,五百多年歷史呢,小學(xué)語文課本現(xiàn)在還有篇《在古觀象臺上》?!币徊橘Y料,它號稱是連續(xù)觀測時間最 長的天文臺,從1442年建成到1929年,長達487年里一直作為官辦天文觀測點。于是聯(lián)想到位于河南,年代更久遠(yuǎn)的陽靈臺、觀星臺、火星臺,但論臺上 儀器,這兒可大有故事。

  遙望這座14米高的灰磚城樓,古樸而不失莊嚴(yán)。移步院落,暗香撲鼻,原來一叢紫花正在西廂房前幽然綻放。紅墻灰瓦的四合院內(nèi),綠松蒼翠,古槐參天,老 樹枝上嫩芽剛冒。這些槐樹,年輕者有一百來歲,年長者如那三棵加了圍欄的國槐,已經(jīng)守著院子三百多個春秋。院中游人三三兩兩,相比其他景點的人聲鼎沸,這 兒的冷清倒給人閑適之感。

  站立靈臺下,拱形正門上石刻的正楷大字“觀象臺”,乃清初所更之名。它原名觀星臺。當(dāng)年朱元璋攻下北京,將元朝天文儀器運往南京;斗轉(zhuǎn)星移,明成祖朱 棣于1421年又遷都北京。起初官員只是在朝陽門一帶用肉眼觀測星象,直至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皇甫仲和奏請英宗,于是造儀建臺。1442年,觀星臺建成后,英宗大 喜,撰《觀天器銘》曰:“粵古大圣,體天施治。敬天以心,觀天以器。”

  登上階梯,青石的凹凸之印便是時光雕琢的痕跡。這馬道寬約兩米,每層階梯由八塊灰色方磚組成,仔細(xì)看還能在磚上找到“嘉靖三十二年”的官印。

  其實靈臺更早可追溯到元朝。元定都北京,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王恂在元大都東南(此址于明清貢院,建國門附近)建一座司天臺,并用他 們制作的玲瓏儀、簡儀、高表等數(shù)十種天文儀器進行測量。雖然這座司天臺已被戰(zhàn)火毀壞,但其夯土臺卻是明初觀星臺筑造的基礎(chǔ)。

  還有人說,觀象臺更早的原型在金代。金滅北宋后,將天文儀器從汴梁(河南開封)移至北京,設(shè)立太史局、司天臺。但因年代久遠(yuǎn),金朝中都早廢,遺址已經(jīng)湮沒,司天臺的位置已無從考證。

  我想起第一次到古觀象臺,適逢寒假,這兒卻熱鬧非凡。十來個八九歲的孩子,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手拿筆記本,圍在儀器前面熱火朝天地爭論。這是古觀象 臺每年寒暑假舉辦的天文知識培訓(xùn)班,給孩子們上課的是北京古觀象臺副臺長、天文館的博士、研究員,否則可“鎮(zhèn)”不了這些“小天文通”。一座老院,幾株古 槐,見證過彼時欽天監(jiān)辦公的嚴(yán)謹(jǐn),如今感受著孩童探古尋今的熱忱,那些古儀器,也有了新的使命。

  儀器——中西合璧怎制成?

  古觀象臺上下,總能看到背著相機的外國游客。一位來自奧地利維也納的游客,從古觀象臺想到音樂:“這些青銅儀器排列出交響樂隊的陣勢,它們演奏的是無 聲的星河交響曲”。游客或許能在格林威治天文臺看到世界計算時間的起點——本初子午線,能在巴黎天文臺看到1679年出版的早期天文年歷,但是凝結(jié)西方現(xiàn) 代文明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大型天文測量儀器,并且真品保存至今的,或許只能親臨此地了。

  臺上八件清制觀測儀,有的形如地球,有的弧度像張弓,還有的三圈相交……它們在刻度、游度和結(jié)構(gòu)方面都依據(jù)西方天文原理,其中璣衡撫辰儀格外張顯中華 民族特色。此儀器重5145千克,高3.379米。底座的十字交集中心處,有蜿蜒盤旋的數(shù)條游龍托起了上面三重環(huán)繞的測量圈。圈上可見滿漢兩種文字鐫刻的 “御制璣衡撫辰儀乾隆甲子年造”。

  據(jù)說乾隆1744年親臨觀象臺,觀臺上七件儀器皆西洋風(fēng)格,曰:“結(jié)構(gòu)以渾儀制近古,刻劃制度宜從今?!庇谑窃趥鹘淌看鬟M賢、劉松齡指導(dǎo)下,歷經(jīng)十年,造成璣衡撫辰儀。

  此名初讀雖有些拗口,卻大有考究。《尚書·舜典》中就有“璿璣玉衡,以齊七政”之說;漢代馬融亦曰:“上天之體不可得知,測天之事見于經(jīng)者,惟璣衡一 事。璣衡者,即今之渾儀也?!痹诠糯皽啞弊趾袌A球的意義,“渾儀”就是觀測天體位置的儀器。故璣衡撫辰儀,即撫順五行之測天儀器。

  講解員介紹,臺上的八件儀器都是清制真品;明制簡儀、渾儀、天體儀等現(xiàn)存于南京博物院,乃“九一八”事變后,民國政府為保護文物運往南京,所以現(xiàn)在院內(nèi)的明代儀器都是復(fù)制品。

發(fā)布:2007-04-20 17:10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guān)閉]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