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房地產(chǎn)OA系統(tǒng) > 相關系統(tǒng) > 房地產(chǎn)項目管理軟件
伍江:“城市與自然應“握手言和”
同濟大學副校長 伍江教授
一入汛期,全國多個城市遭遇暴雨襲擊,北京、武漢、南京、鄭州等多個大中城市紛紛內澇。怎樣才能不再頻繁開啟“看海模式”?解決問題的關鍵,不能簡單理解為補齊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更要讓城市規(guī)劃、建筑設計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教授分享他的思考。
“看海模式”不是偶然,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投入欠債過多
一遇暴雨就內澇,這是我國許多城市建設長期積壓下來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緊緊圍繞工業(yè)發(fā)展等生產(chǎn)領域進行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停滯不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城市建設成績很大,高樓大廈林立,但地下基礎設施,這些看不到的部分,投入嚴重不成比例。
從開發(fā)模式來看,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沒有這個財力,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利用市場機制,把過去欠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債一點點還掉,請開發(fā)商把它所直接相關的那一部分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如今還是這個模式:上面一個具體的建設活動,下面跟一個市政配套。等旁邊樓再造起來,基礎設施管徑不夠了怎么辦?挖開再放大。
如今,我國基礎設施的投入在全世界都是很大的,比如高速公路系統(tǒng)、高鐵系統(tǒng)、高壓輸配電系統(tǒng)等,但多集中于國家層面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本身這部分投入并沒有加強。后者從職責上來說是地方政府的,財力有限的時候,地方政府更多關注地上建設而不是地下部分,以此讓財政發(fā)揮更大的政績效應。所以,修路的積極性很大,路底下的事,比如排水、電力,只要三五年沒事就行,畢竟官員是有任期的。
到現(xiàn)在我們的馬路還在不斷地“拉拉鏈”。很多人問為什么事前不規(guī)劃好?的確很少有這種規(guī)劃?;A設施是需要先期投入的,如果設計比較超前,投入量就會很大,而且勢必有很大部分先期投入在短期內得不到使用。很多城市負責人不愿意做這樣的事情。
所有的城市發(fā)展建設都是漸行漸進的,完善地下基礎設施需要的時間更長。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地下基礎設施全都按照超前100年的高標準完成,可能本身就需要100年的時間。不要急,慢慢來,但標準一定要提高,一定要有足夠的遠見。
由于沒有統(tǒng)一部門管理,各自為政,浦東綜合管廊造好后卻從未用過
20多年前,上海剛剛開發(fā)浦東時曾提出,這是一個完全的新城區(qū),沒有歷史包袱,地下基礎設施應該做得更好一些。當時有專家提出,浦東的主要干道下面要設共通溝,就是地下管網(wǎng)的綜合管廊。
綜合管廊的意義在哪里?地下管線很復雜。上海外灘馬路這么寬,改造時下面的管線都排不進去,每個管子之間要商量來商量去,因為管子直徑可能只有20厘米但占地可能要達2米寬,造成地下不夠用。這是全國都面臨的問題。而一個共通溝至少有3個面可以放管線,一旦要修理,只要規(guī)定距離建一個直立井,這個溝里面就可以進人,根本不用一遍遍挖馬路。
很多人并不知道,浦東真造好了一個很寬、很大的共通溝,里面甚至可以開汽車。但遺憾的是,造好后從來沒用過,馬路照樣挖,照樣一遍遍安置水電煤管。為什么?因為碰到一個很大的問題——共通溝誰來管?沒有統(tǒng)一部門來管理,各自為政,都不愿意替別人管,于是到現(xiàn)在還浪費在那兒。
現(xiàn)在政府提出管廊建設,亟須從體制改起,由政府建設、提供平臺來維護它的日常。其實西方國家相關責任人更分散,光是電就有很多公司提供,但它們建立了很好的協(xié)調機制。如果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能夠盡快造好的話,我們城市基礎設施會得到大大的改善。
現(xiàn)代人的防雨思路是防和堵,海綿城市需要疏堵結合
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學習西方經(jīng)驗,把預期放長遠。另一方面,思路也要改變,不能把城市排水安全都交給地下這根管子?,F(xiàn)在人們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我認為,海綿城市的前提就要回到人跟自然的和諧。
建筑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防雨。現(xiàn)代人的思路是防和堵,用水泥蓋屋頂,防水層補了又補,但隨你怎么做,總有漏的一天。這是對抗的邏輯。
但中國古人對于水的態(tài)度,叫疏堵結合。疏導不了的時候暫時堵一堵,然后做成一個斜坡,順勢讓水淌掉。真正的疏導靠什么?一個非常重要的疏導途徑,是讓水順著那些對人的生活沒有沖突的自然河道流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我們堵的方法大大提高了,這是好事。但是別忘了在堵的同時,主要手段還應是疏導。
我們統(tǒng)計過,100年間上海的自然河道消失了90%,上海是水鄉(xiāng),現(xiàn)在很多河道都填掉了,臭河浜填掉能換來土地開發(fā)。下雨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管子排,把人工排水變成唯一途徑。其實,城市沒有必要把那些自然河道都堵掉,不僅破壞了城市的自然排水系統(tǒng),還大量減少了人們親水的可能性。
韓國首爾的清溪川改造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清溪川曾是首爾的一條小河,后來因為工業(yè)、城鎮(zhèn)化變得又臭又臟,于是上面用土蓋掉,造房子修路,下面修大管道,讓城市排水從管子里走。這是上世紀50年代的事,10年前,韓國決定把這個河重新挖開,現(xiàn)在又變成了首爾一條著名的景觀河,還承擔了下雨天排水的任務。
用謙虛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而不是跟自然對立
海綿城市,強調的是吸納力。河道就像血管,水來了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細血管把水排掉,我們現(xiàn)在就是血管沒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除了排水以外,城市還要能吸納、貯留一部分水。
對自然河道要充分去研究歷史水位線,尊重它。河有多寬取決于有多少水從這里通過,曾經(jīng)淹過水的地方叫排洪道,那里沒房子,人不住的。但現(xiàn)在,河兩邊修兩個壩,用人工辦法讓河面最小化,旁邊造房子,二三十年可能沒問題,等雨一大超過壩的高度,整個城區(qū)都有可能淹到水里。其實,可以在排洪道種樹,樹是不怕水淹的,沒水的時候是濱水的森林公園,有水的時候泡水里也沒關系。城市里,需要多一點可以貯水的地方。
土壤本身就是吸水的,是城市呼吸的管道。城市里要多一點通道,不是指人工的水泥管,而是能讓水滲到土里去,甚至也可以跟人工結合貯存地下水?,F(xiàn)在的問題是,隨著城市硬化,垂直滲透水的通道太少了。以北京為例,北京雨量算不上多,但一下雨就淹,就是硬地太多了,水下不去。其實,用不著滿眼都是水泥、花崗巖,園林路上鋪點碎石木頭,既美觀又實用。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始終講天人合一,中國人注重風水,其實就是注重空氣和水??茖W技術的進步給我們提供了克服自然問題的手段,但不能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你跟自然對立,科技是輔助手段,主要還是要順應大自然,適當?shù)臅r候利用人類智慧改變一下,而這個改變也要以疏導為主。要用謙虛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人工的辦法不是說不好,否則人類也不會進步,生產(chǎn)力也不會提高,但總得適可而止。
- 1質量管理:工程質量通病發(fā)生的原因和預防措施
- 22015年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chǎn)法及相關法律知識》試題13
- 3世界制造的三種模式
- 42015年注冊安全工程師模擬試題(十三)
- 5時評:中國城鎮(zhèn)化導致空城問題嚴重
- 6建筑工程創(chuàng)精品工程標準施工工藝做法圖集(結構 裝修 安裝)
- 7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chǎn)相關法律知識》試題(2)
- 8全過程控制的三全項目成本管理
- 9邵爽:餐廳設計以人為本
- 10時評:建筑是用結構表達思想的藝術
- 11【詳解】新晉中國第一高樓——天津117大廈
- 12天津市建筑工程“海河杯”獎屋面工程評審導則
- 13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生產(chǎn)管理知識》模擬題15
- 142015年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chǎn)事故案例分析》測試(3)
- 15[浙江]住宅樓質量創(chuàng)優(yōu)方案[甌江杯]
- 16稱職造價員必做的8項工作!
- 17劉曉鐘:建筑作品從“量”到“質”的飛躍
- 182015年安全工程師考試《案例分析》練習(30)
- 19案例說明如何寫景觀設計任務書
- 20邢豫元:BIM是建筑師的設計“神器”
- 21淺談過程施工質量檢查
- 22安全文明工地什么樣
- 23李維東:賦予建筑以生命
- 24魏來:互聯(lián)網(wǎng)+建筑設計與施工
- 25時評:300年古橋何以成“釘子橋”
- 26某魯班獎框架結構工程創(chuàng)優(yōu)計劃
- 27當與客戶進行項目的合作開發(fā)時要注意的問題
- 282015年安全工程師考試《安全生產(chǎn)管理知識》練習(28)
- 29時評:“建筑師負責制”不是個筐,不是什么責任都可以裝!
- 30淺析“門窗”五大現(xiàn)狀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