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jiān)理公司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企業(yè)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造價咨詢管理系統(tǒng) | 工程設(shè)計管理系統(tǒng) | 甲方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客戶案例 | 在線試用
X 關(guān)閉

中職德育課教學藝術(shù)策略初探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摘要:目前中職德育課實效性差,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教學藝術(shù),教學藝術(shù)對中職德育課堂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提升教學藝術(shù)的途徑主要是堅持實效性、生動性、鼓勵性、投桃報李原則。

    關(guān)鍵詞:中職;德育課;教學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10-0091-02

 

    中職德育課是中職學生的必修課,是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前的一個重要學習過程,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試從教學藝術(shù)的角度來進行探討,分析德育課實效性差的原因及對策。

  一、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現(xiàn)狀

 ?。ㄒ唬W生厭學

  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和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讀高中、考大學,選擇就讀中職的學生也大多數(shù)是中考不理想或無心向?qū)W的人,社會上,甚至中職生自身也都普遍認為讀中職是無可奈何的失敗者的選擇。因此,大多數(shù)中職學生都被籠罩在失敗的陰影下,很多學生自身對職校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職校學習生活抱著一種悲觀的或混日子的心態(tài),這使得學生的自信心、責任感等都不強,更別說學習興趣,課堂上學生更多的是睡覺玩手機。這種厭學情緒一方面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大部分學生在心理上就已經(jīng)是重視專業(yè)課輕基礎(chǔ)科,認為讀中專就是為了學一技之長,基礎(chǔ)課沒什么作用。另一方面,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還在于教師缺乏教學藝術(shù),未能抓住中職學生的特征,進行適合其學習程度和學習特點的教學。這些學生厭惡教師的教學,認為教師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簡單的說教、填鴨式的教學,重講輕練,教學效果空洞、蒼白、無物,課堂對學生沒有吸引力。

  (二)德育課實效性差,“教”等于“沒教”

  從近年來社會和企業(yè)對中職學校的評價,以及學生的反饋中可以看出,中職生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并不那么令人滿意。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師沒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shè)定教學目標,目標定位太高,總是高舉口號、旗幟;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過于理想化,與學生所生活的現(xiàn)實世界差距較大;大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頑固地堅持傳統(tǒng)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方法,未能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現(xiàn)實困惑調(diào)整課程內(nèi)容,導致課程不僅沒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反而讓學生反感;而應試教育的評價模式,簡單的用分數(shù)來衡量,也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積極性,降低了德育課的實效性。

  二、教學藝術(shù)對中職德育課堂的意義

  夸美紐斯認為“教學藝術(shù)主要是指一種便意簡明迅速徹底而又可靠地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的方法技藝,同時也指一種使教學成為快意生活的藝術(shù)”。 教學藝術(shù)是一種切合教學目標,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以各種方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藝術(shù)。教師充分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shù),讓教學事半功倍。

  中職德育課對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生道德修養(yǎng)提升的一個重要途徑,德育課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感悟與內(nèi)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就要求中職德育課要有教學藝術(shù),要能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要能夠讓學生在德育課上學有所得,能夠充分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

  三、德育課教學藝術(shù)的主要內(nèi)容

  (一)內(nèi)容處理藝術(shù)

  指的是教師對德育課教材進行恰當處理,使之更加適合學生實際,更容易傳達德育期望的藝術(shù)。要求教師對課程有深刻的理解,能夠抓住反應教材核心的關(guān)鍵內(nèi)容,并將與學生密切相關(guān)的社會生活事件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從而使得德育課程的內(nèi)容更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和認可。

 ?。ǘ┙虒W方法藝術(shù)

  指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法選用的藝術(shù),包括了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適當選取和靈活調(diào)整。教無定法,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各有其利弊,因此,不能對教學方法進行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應視教學實際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

  (三)語言表達藝術(shù)

  指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用語以及各種肢體語言、表情語言進行調(diào)整和提升的藝術(shù)。教師不一定是優(yōu)秀的歌唱家、演員,但教師善于通過組織自己的語言,將教學內(nèi)容準確有效地傳達給學生,其語言表達藝術(shù),更偏重的是對目標達成的輔助作用,是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中,潛移默化。

  (四)教學評價藝術(shù)

  指的是教師通過語言表達、標準化測試等多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定和反饋,從而激勵學生學習的藝術(shù)。目前教學評價主要指的是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和學習最后階段的評價,教學過程中的評價一般是采用口頭評價的方式。

  四、提升中職德育課教學藝術(shù)應該堅持的原則

 ?。ㄒ唬r效性原則

  由于教材不可能每年都重新編制、修改,因此,教材中的案例就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吸引力和理解難度。所以教師要根據(jù)現(xiàn)實和學生的需要、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和社企要求的變化等來進行適當?shù)奶幚?,注重知識的針對性,案例的時效性。將今年的重大時事新聞,最近一周發(fā)生的新聞或同學身邊發(fā)生的事件引入課堂,就比較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

  (二)生動性原則

  教師在語言表達上要注重美感,在準確形象中巧用語言藝術(shù),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升情感的感染性。語言語氣要準確形象,可以幽默風趣,也可以沉重悲傷,總之要做到聲情并茂。教學手段上,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可以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從課堂上走出來,走向校園,走向社會,在掌握德育知識的同時,加強德育實踐,增強德育情感。

  (三)鼓勵性原則

  教學評價具有判定、反饋和激勵的作用,對于中職德育課教學而言,應該重視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以評判及反饋為手段,多找學生的亮點。教學評價最忌諱的,就是用詞模糊、指向不明,學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好的,好在哪里,也不知道有什么錯的,錯在哪里,如果教師的教學評價模糊,只會讓學生感覺教師只是在敷衍自己。所以教學評價要對學生的德育課學習真正產(chǎn)生作用,就要真正認識到評價的反饋作用,結(jié)合教學的內(nèi)容,具體到位的進行評價。如果學生的回答非常準確,那就可以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你的回答非常棒,不僅僅抓住了概念的主要特征進行分析,語言表達也非常流暢,值得大家學習。”如果學生的回答不夠完整,也要給予鼓勵并提出要求:“你的觀點看到了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你在闡述問題的時候,如果可以適當兼顧具體的人和情境,在此基礎(chǔ)上去分析問題,你的觀點將更全面。”如果學生的回答是完全偏離了的,也要具體指出學生理解上的誤差:“教師很欣賞你勇于表達的勇氣,不過剛才也有同學指出來了,你的回答沒有對應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社會理想對個人的意義,你所說的,僅僅是社會理想的特點。”具體到位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切實了解自己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學生學習的深化。

 ?。ㄋ模┩短覉罄钤瓌t

  和諧融洽的教學氣氛是教學有序進行的先決條件,給學生一個笑臉,學生就會給你一個笑臉;給學生一個黑臉,學生就會給你一個黑臉。將心比心,一個好的德育教師要懂得人性、人心。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應該積極改善教學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首先要建立溝通制度,拉近師生距離,比如能迅速叫出學生的名字,知道學生的性格特征,多參與學生的集體活動,在特殊節(jié)日也可在課堂上給學生送上節(jié)日的祝愿,可以打破年齡的拘束,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可通過布置教室環(huán)境,美化教室,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建立師生間的溝通制度,拉近師生的距離。“親其師信其道”,當學生親近你的同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好你這一門課。

  巴爾扎克說:“一個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個力量無邊的人。” 只有永抓教學藝術(shù)的精髓,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藝術(shù)的提升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在提升過程中,要根據(jù)中職德育課教學的需求,找準切入口,各個擊破,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如密.教學藝術(shù)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郭聲健.藝術(shù)教育概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

 ?。?]趙美娟. 淺談德育教學的藝術(shù)[J]. 天津職業(yè)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10(S1) .

 ?。?]盤秀蘭. 中職德育課巧用教學藝術(shù)[J]. 大眾科技,2009(7) .

發(fā)布:2007-04-08 11:32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guān)閉]
相關(guān)文章: